一周语文丨教读、自读、分角色读……这些眼花缭乱的朗读要求到底该如何设计,如何教?
周一(其他学科)丨周二(语文)
周三(数学)丨周四(英语)
周五(班主任)丨周六(微周刊)丨周日(好文精选)
有感情朗读、分角色朗读、教读、自读、个别读、齐读、分角色读、表演读、范读、引读、以问促读……花样繁多的朗读方法让语文课书声琅琅,甚是热闹。
然而,对于这些经常出没在教材中的字眼,有的老师表示“傻傻分不清楚”。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,几乎看不到变化,学生原来怎么读,现在还是怎么读。
那么,朗读到底应该怎么教?教朗读有哪些可借鉴的方法呢?下面名师的朗读实践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。
部编教材“分角色朗读”怎么读?
何捷
部编本常在阅读课后提出“分角色朗读”的要求。这到底该如何实施教读?具体应该怎样指导小孩分好角色,入情入境地读呢?
我们看到许多第一学段的教师在处理时,很重视形式。例如,让小孩戴上头饰,装扮成各种动物的样子,读出各种角色的声音。于是,课堂上,你读小鸡的话;他读小马的话;老师读旁白的话;大家合在一起,就成了分角色朗读。
没错,这是一种分角色朗读,但不是“教读”意义下的“分角色朗读”。如果我们的教学只停留于形式,那么和小孩自己闹着玩差别不大。
第一学段中的“分角色朗读”是可以读出具有不同层次感、角色感、故事感、情境感的,是“可教”“需教”“教后能读得更好”的。部编本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倡的“教读”就在“分角色朗读”教学中体现淋漓。
以部编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《寒号鸟》为例,分享“分角色朗读”的教读实施策略。
很明显,此文的一号角色为“寒号鸟”;二号角色为“喜鹊”。但千万不要忽略三号角色叫“讲故事的人”。此文根据元末明初陶宗仪的《南村辍耕录》改写,故事流传至今,“讲故事的人”功不可没。怎么能在数“角色”时遗漏?
何谓“分角色”,就是要根据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,区别对待。
首先,关注最容易被忽视、最为隐蔽的“讲述者”角色该怎么读。“讲述”部分起到展示故事内容、推动情节发展、服务故事传播等重要作用,要读出“故事味”,要读得通顺、自然,好像“唠家常”。有时候,还可以“吊胃口”,吸引你好好听故事,关注故事。
比如《寒号鸟》的第一段就是“讲述”部分,读的时候,特别要指导小孩读好句子和句子之间的承接“山脚下有一堵石崖,崖上有一道缝,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。”第一分句中最后的“石崖”,就是第二分句中的起始,一个分句连着一个分句,请小孩读得顺畅。
再比如说“石崖前面有一条河,河边有一棵大杨树,杨树上住着喜鹊。”这里的上承下接就要读得更顺畅,几乎不带停顿的,让人听起来觉得“顺顺的”。同时,“讲述者”还有针对其他角色的讲述,读的时候可以融入对这个角色的情感,带着感情读,让“读故事”具有“情感交流”的意识,更加吸引人,更有代入感。
例如,课文第三段叙述喜鹊部分的内容为“喜鹊一早飞出去,东寻西找,衔回来一些枯草,就忙着做窝,准备过冬。”这部分就可以读得明亮、积极、清爽、紧凑,表达对喜鹊勤劳的赞美。又如“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,累了就回来睡觉。”这部分的叙述,就可以读得拖沓、萎靡、略带不满,表达对寒号鸟这种行为的鄙视。
特别是最后一段“天亮了,太阳出来了。喜鹊在枝头呼唤着寒号鸟,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。”可以让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,产生的情感带入,在一两句话中表达和体现出来。
接下来,再谈谈不同角色的表述部分该如何读。故事中不同角色说的话,做的事,想的心事都不同,分角色朗读,就要表现这这些最为显性的不同。
以本文为例,“寒号鸟”和“喜鹊”的对话部分,就是朗读指导的重点,此外还有“寒号鸟”的心理活动,属于相对隐蔽的角色特质,但在朗读指导时,绝对不可忽略。
最显而易见的对话朗读指导,可以牢牢抓住此课中的“劝”字,读出“劝告者”和“被劝告者”两种不同的角色特点。指导的时候,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。
第一层次叫“读得像它一样”。“寒号鸟”的话,就读得像寒号鸟一样,懒懒的,没什么力气,得过且过;喜鹊的话,就读得像喜鹊一样,充满朝气,具有生命活力。这一层,关注的是角色的“物质性”。
第二层叫“读到应该那个样”。想一想,“劝告者”与“被劝告者”各自应该是什么样呢?可以用“人”的角度介入思考。
例如,喜鹊劝告寒号鸟,不就是一个“生命态度积极的人劝告一个得过且过的消极者”么?所以,可以读出喜鹊劝告时的真诚相待、苦口婆心;读出寒号鸟不听劝告时的自以为是、高傲固执。把日常生活中类似情景的感受代入,就可以读出“让人一听就接受”的熟悉感,就会产生“相似的生活场景体验”。读到这个层次的时候,就读出角色的“气质性”了。
第三层,就是注重细节,属于“技术性”层面了。教师在指导的时候,可以邀请小孩特别关注文中在角色说话前的提示语,读出“提示语中带有的感觉”。
例如,“寒号鸟不停地叫着,哆啰啰,哆啰啰,寒风冻死我,明天就做窝。”这句话文本只出现一次,但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提示语“不停地叫着”自由地多读几遍。又如,还有一个提示语叫“哀号”,读的时候就可以夸张一些,号叫起来。鼓励小孩按照自己对提示语的理解去读,读好相应的角色部分。
1.“放”。放手让小孩自由读全文,熟悉故事。
2.“理”。抓住“劝”字,让小孩梳理故事。谁劝谁,劝什么?关注不同时间的不同劝告内容,提取故事中的要素。
3.“学”。学说故事。可以从“听”开始。
4.“教”。先学后教,教孩子练习分角色朗读。
5.“练”。教与学相伴而后,就是孩子大量的练习,练习分角色朗读。
很有意思的是,五步教学之后你会发现,课后的第一道题能解决;课后的第二道题“照着样子说一说”更是轻而易举。小孩在“分角色朗读”时,对于这些“语言现象”早就入情入境地体会了,也联系生活感受了,此时调用并表达出来,不难,还很有意思,如同在读文。
甚至,最后的“选做题”——在生活中,你见过喜鹊和寒号鸟这样的人吗?此题也能迎刃而解,成为人人都能做的“必做题”。
朗读的每一种形式,都是为了帮助更好地走进文本
窦桂梅
生2:你读的很好,不过你读得太短了,不能表现你读得有感情,你应该读得长一点。(众笑)
生1:我是因为激动的原因。
师:也就是说你读得太短,人家没感觉,你自己激动,人家还没感觉到,你愿意继续读下去呢,还是让别人读下去呢?主动权给你。
生1:(继续读下去)“看着看着……”
师:请你转过去,你看,评你的那个同学又举手了。
生2:没错,你读是很有感情,但你有添字也有减字的现象,刚才你读的……
师:根据你平时对他的了解,你认为他确实是激动呢,还是真的没读好。
生2:凭着我对他的了解,我想他是太激动了。(生1频频点头)
师: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,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,高标准要求呢。对他的读的感情如何,你也可以评价一下。
同学们在互相指导朗读的过程中,其实是对文本的另一种深入分析,只有仔细研读文本,了解作者所思所想,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,相互指导既活跃了课堂气氛,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,一举两得。
师:不信,我们先读读课题的韵味
师:(板书)怀念、秋天,(生读出这个词组)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?
生1: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,—件刻骨铭心的事。
师: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。(读略)
生:“怀念的秋天”,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,陶醉在小路上……
师: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(读得陶醉)
生: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,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,那片片飘落的黄叶,那从北向南的雁阵……
师:好,带着你的体会读吧。(读得舒缓)
师:注意: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,再读。
生:秋天的怀念。
师:有什么变化?最后一个男孩,虽然你在最后,但是我注意到你了。
生:词语位置变了,我觉得秋天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……变成了深深的怀念。
生:或者怀念秋天里的给自己留下感慨的一片叶子或者一片花瓣……生:我明白了,这秋天的景啊,人啊,事啊,沉淀成了一种感情就是怀念。
师:读出你的理解了哟,这题目的韵味儿就出来了!(拍该学生肩膀,众笑)
巧妙地把课题中的词序调换一下,让学生想象不同的场景,在想象中,推进一个一个的场景,带着不同的体验进行朗读。在读出韵味读出感情的同时,学生可以联系实际,结合自身感受去理解课文内容,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。
生:“双腿瘫痪后“学生读的好)
师:(引读课文,进一步深化)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,他会——
生:把眼前的玻璃砸碎;
师: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,他会——
生: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。
师:还有呢,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,他喊着——
生:不,我不去,我活着有什么劲!
这里通过史铁生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史铁生当时瘫痪之后的心理表现,教师的引读可以让学生正确体会作者的感情,从而使课堂朗读更进一步,课堂气氛由此被带动起来。
师:那么,“咱娘俩在一块儿,好好儿活,好好儿活……”,这“好好儿活”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?
生1:要接受现实,不要自暴自弃。
生2:现实已经这样了,未来还长着呢,儿子,你一定要好好活。
生3:正值壮年,你的路还长呢,更要坚强起来啊。
生4: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。
生5: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,不要发脾气,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,让他笑看人生,不要被病痛压倒。
生6: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。
师: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,那么丰富。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,只有那万箭穿心的“忍”哪!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,再朴素不过的话里——生:“好好活”!
师:所以,这“好好”两个字的韵味、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——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,真是意味深长啊。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读(生自由品读)。
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:“母亲扑过来,抓住我的手,忍住哭声说,咱娘俩,好好儿活,好好儿活!”来反映文章的中心,抓住“扑”、“抓”、“忍”三个关键字来体现母亲所说的“好好儿活”。
课堂上的“朗读”还可以这样“打开”
黄铭
“呼朋引伴”,是指在课堂上,孩子们可以离开自己固定的座位,在班级内自由组合,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,自己决定朗读的方式,自己排演,最后以“呼朋引伴”后的组合为单位在全班进行朗读展示。
在这样的“朗读模式”中,孩子们可以在教室中自由“流动”起来,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组合,为自己的组合取自己喜欢的名字,在本堂课要学习的课文中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。
孩子们在如何朗读的讨论中交流着彼此的想法;在一遍遍的练习中,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;在彼此的碰撞、纠正中,丰富了对语言的品味。“组合小组唱”、“你一言我一语”,“重要的语句读三遍”等等,都是孩子们在自主探究“我们的这段话该如何读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感”中自己“研发”出来的。
“亲爱的听众朋友们,这里是FM1.1(班级),我是你们今天的主播——黄老师。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首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诗歌——《雨之歌》”
这是在上刘湛秋的《雨的四季》时,于课前导入时为孩子们创设的电台情境。在雨水滴答的配乐声中,从老师作为“电台主播”的朗读开始,再到全班在配乐声中朗读《雨的四季》,人人成为今日电台的主播。同时,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,老师随走随听,在听到特别动听的朗读时,选出一位或几位“特邀主播”为同学们美美地朗读上一番,这便成了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的师生共同合作的“现场版”电台录制。
除此之外,在课下,邀请几位“特邀主播”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文章提前进行电台录制。在课堂上,运用孩子们录制的朗读佳作作为师生共赏,生生学习的对象,更是别有一番滋味!
利用男女声音的不同特质,品味不同的情感风味。在上课前,老师根据内容情感的差异,先选由好男生或女生朗读。课上,全班男生或女生起立,齐声朗读指定内容,男女生之间互相评价、点评,互出主意,老师总结、补充,在一次次点评与朗读中积累与进步。
例如在学习七上《古代诗歌四首》时,我选择全班男生来朗读《观沧海》,让男生浑厚、有力的声音展现大海之磅礴气势,曹操之伟大抱负。
而在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学习中,我请全体女生为大家朗读,一次次的点评、补充、朗读,使得诗歌中的思念、牵挂、祝福被女生们的声音展现得淋漓尽致!
在“男女赛跑”式的朗读模式中,通过男女声音的不同特质,展现不同的情感,营造不同的氛围,使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,在倾听中体悟,在男女生的“竞争”中进步,在互相的点评补充中积累。
如何让日常背诵也能成为朗读或朗诵展示的一部分呢?
“团体合作”式的模式使背诵能够从师生对话扩展到生生对话,每一组成为一个小团体,使学生有团体感——你是否能流利、有感情的朗读关系到整个小团体的“荣誉”。剩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小老师,检测同学的背诵情况,欣赏每一组的朗诵。
看了上面老师的朗读教学方法,您觉得哪个最实用呢?朗读法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,是语文很值得研究的一方大天地。我们就先从这些方法开始,先让学生爱上朗读这件事儿,感受到语文学习中朗读、美读的乐趣与幸福吧!
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。
图片丨花瓣网
编辑丨田佩
“星教师”广告合作请联系:023-67450968
投稿邮箱:3207153742@qq.com
推荐阅读
点击关键字,阅读更多“小语”相关内容
/ 项目式学习 /
点击下图,发现更多精彩 ▼
/ 语文年度创新教学设计 /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【一键订购】